新闻中心  

NEWS

一个摄影师 “ 不一样的祭奠”
更新时间:2015年12月14日 发布者:版权所有!翻版必究

摄影师李丹丹展示她的摄影作品《慰安所的人体》

李丹丹拍摄的南京慰安所遗址作品

    新华网南京12月12日电(戴勇)2013年,一位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90后女孩李丹丹,凭借人文摄影作品《刘元黄》一举拿下世界摄影大赛亚太区第一名,之后又凭据该作品,成为唯一入围2014年索尼世界摄影奖(SWPA)专业学生组决赛的学生,并最终成为该组别全球十强,之后她却慢慢的淡出了公众的视线,直到近期一部描述慰安所的原创微视频《与苦难灵魂的对话 一个摄影师眼中的慰安所》拿下国家公祭原创微视频大赛一等奖后,笔者再次发现了她的“身影”。


    2015年12月11日,在国家公祭日即将来临之际,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华墅村附近的一间老厂房改造屋内,笔者有幸访问到这位积极乐观的90后姑娘,听她讲述这部描述慰安所原创微视频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

    笔者:我们看了你参加此次国家公祭日原创微视频作品中的摄影作品,拍摄主题是选取的社会边缘题材“慰安妇”,能谈谈你选取这一题材的初衷吗?


    李丹丹:我是从大三的时候开始关注“慰安妇”这一社会边缘群体的,通过网络我和朋友看了关于世界慰安妇的纪录片,对我的冲击很大。战争当中不仅有铭记史册的将士,还有那些历经苦难却被人遗忘的角落,慰安妇就处在这样的位置上,她们在战时受尽磨难,战后又鲜被提及,甚至很多刻意避讳谈论关于她们的话题。

    我不止一次的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,大屠杀的受难者都被写在了纪念墙上,他们基本都有档案,但是“慰安妇”没有,没有人名,几乎没有被提及,可能连受害者都不愿自己惨痛的经历被了解,状态是避讳的。在战争年代,可能军犬都有自己的墓碑,可是“慰安妇”又有谁会为她们立碑呢?她们就是战争的牺牲品,没有人去关心,没有太多人愿意去了解,没有太多人同情,于是萌发了拍一组相关题材的摄影作品,把自己的这个心声表达出来,把这个心理路程通过镜头诠释出来。我就是想用摄影的方式,用镜头下的语言表达,自己站出来用真诚去祭奠她们。

 
李丹丹拍摄的南京慰安所遗址摄影作品


    笔者:从你的作品介绍中,我们看到你选择的背景是南京利济巷的慰安所旧址,能谈谈你选取这一背景的由来么?


    李丹丹:一年前我和朋友来到利济巷探访,让我不能相信的是,在这片高楼大厦之间的偏僻角落,竟然是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,遗址曾一度面临拆迁窘境,断壁残垣,垃圾如山,进入到“慰安所”遗址的时候,这里没有门也没有窗,甚至没有楼板没有楼顶,我们是钻进去的,那天是个下雨天,很湿很滑,光线很灰暗,很阴森,给人的感觉很恐怖,去室内空间的时候,我浑身发冷,充满恐惧,然后耳鸣,感觉到有无数人在尖叫,尤其是女性的尖叫,我拍摄了第一组照片,客观的记录了慰安所的样貌,但是我发现这些冰冷的场景,不能完全的展现我所感受到的痛苦,于是第二次去,我没有再拍摄这个现场,一种血液在往大脑里流淌,加上之前看“慰安妇”记录片的记忆,我能真实的想象到她们当时的状态和场景,好像自己进到了这个地方,能感同身受,回忆当时看的关于“慰安妇”的记录片,客观真实的讲诉给了我极大的震撼,可是我的震撼,并不能改变世人对于“慰安妇”避讳的态度,于是我就想,在这里,在这个亚洲最大的慰安所旧址上拍摄一组人文摄影作品,用于祭奠那些逝去的记忆。


    笔者:据了解,此次你摄影作品中的模特是你自己,并且全部作品都是以自拍的形式完成的,能谈谈为什么你自己充当摄影模特,有什么缘由么?

    李丹丹:从大三的时候,我开始关注社会边缘题材“慰安妇”,期间查阅了很多资料,让我不解的是,大家明知道慰安妇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难,还为什么去避讳谈论“慰安妇”的问题呢?在想到记录片中“慰安妇”当时的状态和经历,感到深深的痛苦,更可以说是不理解。战争时期,对于女性来说是弱者,更是牺牲品,死亡有时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侮辱,被凌辱。我拍摄这一系列作品,就是想要去表达慰安妇当时的那种情绪。在拍摄的时候,我没有去寻找“慰安妇”的幸存者,主要是她们已经被寻找过,而且去找她们的话就是再揭一次她们的伤疤,这是一段痛苦的记忆,就让她们慢慢的去愈合,大家可以不用忘记她们,但是不要去打搅她们的平静生活。当然,我也找了很多模特,但是交流以后,我发现她们没有办法去表达我想要去表达的东西,尝试了很多拍摄方案,可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微妙的感受,拍摄陷入了困局,于是我想到了自己,但是我又没有办法用我的表情,用我的行为去表达出当时“慰安妇”的状况,于是索性把自己的感受,在慰安所旧址里的感受和对“慰安妇”的感受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,去尊敬,去祭奠,以一种我认为平等的方式去祭奠她们的灵魂。选择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,用自己的身体与历史融合,用作品的灵魂与历史沟通,过去已被封存,记忆却可以停留。我觉得,用身体呈现的微妙感受便是那段历史最真诚的祭奠。



    笔者:我们注意到,在记录片中你的摄影作品不同于其他摄影作品的材质,这是什么缘由,能介绍一下么?

    李丹丹:对于我而言,仅仅用照片来呈现我所感受到的痛苦过于直接,于是,我试图用更隐晦的方式对照片进行了二度创作,用了很多方法,最终我选择了版画的呈现方式,每一张作品,由于油墨的关系都会有差别,印刷的时候,用力不一样,作品就会不一样,可以说没有重复,每一幅作品都是唯一的。纸张我选用最传统的宣纸,就像用身体去表达,去感受。“慰安妇”她们每一位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伤害还有那种恐惧,都是无法复制的,我就想把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,还有她们的唯一性表达出来。


版权所有:版权所有!翻版必究 网站备案号:豫ICP备11011561号 技术支持:法人汇 | 空间提供:法人会